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創作裡的主key

這是昕媽傳給來的,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哪個外國小孩畫的,原來是小昕內~不知道主題是什麼,不過光看畫面就很有故事,ㄚ泥看了好感動,昕媽覺得平常的藝術栽培已經潛移默化了,沒想到這小夥子深藏不漏,看來平常ㄚ泥老師在講都有在聽噢!

從這幅畫,ㄚ泥想分享一下創作這件事:

創作不只是線條畫得好不好,顏色配得對不對,其實最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創作的故事”,當我們看到一幅圖會產生共鳴的時候,通常跟我們能不能感受到畫作裡的故事有關,在畫面裡線條與顏色是組成的因素而已,故事則是畫面裡所要呈現的主key,所以一幅畫作裡講的故事很重要,主題的呈現雖要明顯但也不能忘記配角的搭配,小孩子的創作邏輯思考跟大人不一樣,平常我們覺得不太重要的小東西,對小朋友來說即是很重要的創作元素呢!

小孩子每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經由學習的過程體驗到不同文化的經驗與故事,所以繪畫的學習不再只是技巧的吸收,很重要的是創意與概念的培養,在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後,孩子的表現會發展出自己的風格,這不就是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擁有的特質嗎!創作不能一成不變,教學不能以一教百,層次性的開發孩子不同的潛能,讓孩子自己去找出自己的風格,這樣他們才能夠永久的保存下學習的效果。

時間是一種證明也是一種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等待孩子的發光發熱,就在你沒有注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讓你感到驚喜的。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嬰幼兒感統藝術活動

“感統”這兩個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感統跟藝術放在一起,大家這時可能會歪著腦袋在想,這是什麼活動呀?是一邊運動一邊畫畫嗎?還是一邊做治療一邊做手工呢?



這得跟大家說明一下,簡單來說是運用感統的練習活動,放在藝術的創作活動當中,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到五感(視、聽、嗅、味、觸覺)的經驗,經由實際的操作經驗,體驗到真實的五感刺激,比如說披薩的主題,

借由食物的介紹以及教具本身的視覺與觸覺刺激,引導小朋友想像食物的味覺感與嗅覺感,在引發這樣的記憶刺激後,再執行黏貼、繪畫或是捏塑的活動,

這樣一來小朋友在一場披薩的創作活動中可以直接與間接的體驗到看到(視覺):披薩的教具與素材、繪本;聽到(聽覺):故事的想像內容與形容披薩的顏色與形狀;聞到(嗅覺):經由想像去感受食物本身應有的味道或是經由實際的食物聞到真實的味道;品嘗到(味覺):經由想像去感受到食物本身的味覺與口嚼感或是經由實際的食物吃到真的食材質感;摸到(觸覺):教具與素材的質感與溫度,體驗到真實的觸覺經驗。






在這些不同的經驗刺激之下,小朋友可以因此奠定對主題的概念基礎,從基礎發想出不同的想法並且加以付諸在實際的創作當中,這樣的過程即是一種五感經驗的體驗活動,但這些經驗可以在感統中產生什麼樣的引響呢?根據汪宜霈講師 漫談感覺統合裡有提到,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為尊重原作者,文案整理摘要如下)







()觸覺系統: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在早期可以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與外界的做連結進而避免外界的危險,同時觸覺對人際關係影像甚大,早期與媽媽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需要觸覺正常發展,與他人產生良性的互動也需要正常的觸覺發展。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空間、質感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而這樣的概念被運用在嬰幼兒感統藝術活動中,主要是借由對素材與教具的接觸,來產生對觸覺的認知發展,所以小朋友在這樣的活動下可以直接與間接的受到觸覺良性刺激,發展小朋友的觸覺系統,雖然不是感統治療但是卻可以經由創作的遊戲來刺激觸覺發展,創作後的產物可以留作小朋友的觸覺練習物品,讓活動延伸到課後的學習。
  





()前庭系統:小朋友可以感知地心引力的枝桿需要靠前庭系統的正常發展,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前庭覺可以影響到正常的肢體動作表現,不協調的發展小朋友的肢體運動會有問題,進而影響到自身的信心與安全感,因為不協調的動作可能常伴隨著許多意外的危險,讓小朋友沒有安全感,與他人的相處也會緊張許多,所以前庭系統可能會影響到手眼協調的能力,或是大小肌肉的失衡不協調,不過有了相對性的感覺統合活動後,可以改善不協調感,而在活動的遊戲中運用的即是這一點,無論是在拿捏小東西或是捏塑的行為等都是在做這一方面的協調練習,不過嬰幼兒感統藝術活動並不是針對感統有問題的小朋友在做治療,而是運用感覺統合的概念來設計創作遊戲的過程。












()本體感覺:運動是促進感覺統合最大的途徑了,在本體覺中可以接受到關節、骨骼與肌肉等受器的刺激,產生一連串的刺激傳導,不但可以影響到神經系統興奮狀態,增加情緒的導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在活動的創作過程中借由不同的五感刺激輸入,作為情緒的正向影響讓創作遊戲的過程更有品質,這也就是感統藝術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了。另外,本體感覺與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有關,在嬰幼兒感統藝術活動裡設計了大量的視覺遊戲與肢體互動遊戲,幫助小朋友在感統遊戲中經由這樣的活動概念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在感統藝術的創作遊戲中巧妙地設計了不同的體能活動,在創作之前或是之後可以借由肢體的活動、運動來達到阻力學習的效果,間接地幫助小朋友發展獨立思考與獨特的創造力。









所以這樣大家有沒有對嬰幼兒感統藝術稍微有一點認識了呢!其實這些小活動都是在幫助小朋友從基礎的概念打造起,身體需要,心理也需要,在過去的嬰幼兒活動中比較少見這樣的活動設計,這是ㄚ泥老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集結而成的概念課程,在這麼多年的教學中發現,現代的教育雖然比以前進步很多,但是孩子的成長問題卻仍是沒有少過,感統的概念在這幾年浮出檯面成為了兒童行為治療的主流。





大部份的小朋友都是在念了小學之後才被發現學習上有問題,而這些問題幾乎都會被歸類到感統的不協調上,當然~有部分的案例與感覺統合失調是極為有關,如大家所熟悉的過動症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等,但有些狀況比較輕微,可以經由一些簡單的行為矯正即可,不過這些問題有一些其實是可以在嬰幼兒時期做一些基礎的,嬰幼兒感統藝術想做的不是治療,而是早期的準備,孩子的成長分很多階段,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變化,所以我們可以在嬰幼兒時期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適性的遊戲與創作活動,從遊戲中體驗,從做中學,幫助孩子可以借由五感的體驗來參與感統概念的遊戲,從中做藝術遊戲的創作,不僅可以幫助到孩子的適性發展,也可以讓孩子獲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與刺激呢!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色彩亂亂飛的遊戲藝術課

玩得開心

嬰幼兒的階段,大多有的還在口腔期,有的已經會說話甚至會握著彩色筆塗鴉了,所以在這個時期小朋友的成長很需要多元性的刺激,也需要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年齡與性格來做不同的學習設計。也因為如此,在設計嬰幼兒的遊戲課程時,必須注入不同的元素來讓小朋友產生興趣,據科學的顯示,當大腦感覺到開心的時候記憶力會比較好容易記住當下的事情,所以在遊戲課程中小朋友玩得開心是很重要的。



玩到一身髒

不過在遊戲時難免會玩到全身髒兮兮的,尤其是玩顏料的時候。美術創作中顏料與貼紙是嬰幼兒遊戲課程中不能少的,即使是使用手指膏也是會玩到全身髒兮兮的,這個時候家長都會比較緊張,很怕小朋友手弄髒,所以會儘量的幫小朋友拿顏料,或是幫小朋友做清潔的動作,其實這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現在的環境衛生跟以前不一樣,腸病毒啦!感冒病毒的,環境中的隱藏版細菌病毒更讓家長緊張,這也就是為什麼爸爸媽媽們在帶小寶貝玩顏色遊戲時或是參加美術遊戲課時會比較擔心的原因。不過,這是可以避免的,環境中的病毒確實讓人擔心,所以勤洗手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事前的清潔動作,這樣可以先減少掉一些病菌危險,像是把教具消毒,桌面消毒,器材消毒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清潔的動作最好是等孩子都探索完之後再去做清潔的動作,因為在孩子探索的時候太勤於做清潔的動作,或是不斷地糾正孩子的使用器具方式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缺乏學習挫折與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怎麼說呢?依個人多年教學的觀察與研究,小朋友在身體的探索時期需要多與環境做互動,從失敗的操作經驗中去獲得正確的操作觀念,像是捏東西這個簡單的動作,如:小朋友會先從手掌的抓握先學習捏一塊海綿,接著再慢慢的發展成手指捏拿的動作,這一連串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有可能是小朋友練習無數次捏拿的動作所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因為有失敗的經驗才會不斷地修正自己原本的操作方式,直到孩子自己可以拿捏東西。在遊戲中或是創作中也是類似這樣的道理,嬰幼兒時期的小朋友可能無法正確的使用海綿來沾顏料蓋印,所以常會沾得顏料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別急著幫孩子清潔整理,因為這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孩子可以從不太正確的操作行為中學到如何的拿海綿蓋印,即使大人沒有教太多的方法,可以跟小朋友說”哇~顏色跑出來了,這樣就不能跟其他顏色住在一起了,加油!幫忙把顏色蓋在紙裡面“,無形之中就可能幫助到小朋友知道顏料是要蓋印在紙裡的,不僅可以幫助小朋友了解到顏色蓋到外面操作有誤,還可以知道蓋在紙裡面是正確的操作行為,另外還可以提供小朋友從錯中做學習的概念,增進挫折忍受力,學習問題解決的能力,雖然這看來是很簡單的道理,卻可以幫助到孩子這麼多。在以色列的幼兒教學裡,他們重視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園裡的小朋友上課可能玩得全身髒兮兮的,老師會請幼兒自己想辦法如何清潔乾淨,吃飯掉滿桌也不會立即為孩子做清潔,因為他們覺得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正確地把食物放到嘴吧裡,我們跟以色列雖然是不一樣的文化,但是這樣的觀點是我們值得參考的(雖然吃飯的這一段有點嚇到我),這個國家只有800多萬人,小孩子吃飯都掉滿地,但是20年內出了10個諾貝爾獎得主,我想這樣的教育觀念不是沒有道理在的。
不一樣的文化 不一樣的觀念



玩藝術

小朋友能夠玩出的藝術比大人還要有創意許多,有時可以多觀察孩子的眼光是望向哪裡,即使小朋友現在還在爬,即使還在牙牙學語,只要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學習,孩子可以學到很多,就像蒙特梭利說過的一樣,孩子的心智就像是海綿一樣,吸收的能量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別忘了在安全的範圍內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去探索,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去體驗,相信孩子的成長會更加的寬闊與創意。





嬰幼兒創意智慧遊戲課





適合年齡:1以上~3歲以下


教學活動:
嬰幼兒創意智慧遊戲課程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引導嬰幼兒的活動與學習,活動方式以嬰幼兒的注意力學習時間為主,所以分成五小節,由暖身活動先幫助小朋友進入狀況熟悉環境,接著使用引導圖卡或色卡來帶小朋友玩遊戲認識今天的活動主題,在遊戲結束後分發美術的材料,請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使用簡易的材料創作,中間休息一會兒,最後再帶小朋友玩感統律動來做今天的結束活動。

   

教學目的:
協助家長透過教學活動了解嬰幼兒創意遊戲的過程與玩法,在回家之後可以自行在家中指導教學,並且與小朋友共同交流遊戲,借由這樣的親子遊戲活動促進親子關係,增進家庭成員角色的認同度,培養良好的親子教育觀念。



教學流程:
1.   暖身活動
2.   說話遊戲
3.   美術活動
4.   感統律動
5.   結束活動

教學意義:
所以這是一個親子活動教學型的課程,嬰幼兒的遊戲活動重在感覺官能上的刺激,早期的經驗是日後的成長基礎,小朋友可以在早期的發展階段中透過遊戲來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扭轉粘土可以幫助手腕與手指機能的發展,顏色的視覺刺激可以提升嬰幼兒的視覺發展,感統活動遊戲可以促進嬰幼兒的五感發展,而聽音的練習則可以經由音樂或是說故事等聲音來做音感連結刺激的學習。



教育內涵:
所以嬰幼兒的早期遊戲活動不但有可能可以促進小朋友的五感(視、聽、嗅、味、觸)發展,也可以增加嬰幼兒早期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義大利教育專家蒙特梭利也提過早期學習經驗的重要性,在活動的過程中小朋友獲得的不止是身體外的感覺,更多的是孩子透過外在刺激所吸收進的經驗,就如同蒙特梭利說的“孩子的心智就像海綿一般”,嬰幼兒對於生活中的一切感受都像是一塊小海綿一樣,不斷地在吸收所有的生活經驗與刺激,在這個關鍵時期提供給孩子優質的遊戲生活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有趣與好玩的遊戲品質可能會比三歲後的遊戲更能奠定下良好的學習記憶與經驗。

  


課程設計概念:
課程的設計主軸以感覺統合的概念來設計,並且以藝術、音樂、語言來做主要的學習引導,在活動運用鑽龍、呼啦圈、氣球傘、ㄚ尼藝術特製的色圖卡來作為教材,讓活動不只是好玩有趣而已,小朋友還可以經由“玩“當中認識到顏色和圖案與生活做連結,促進小朋友的語言、想像力與活動能力的發展喔!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ANIDO ㄚ泥豆 來囉!






















































對於ANIDO ㄚ泥豆感興趣想要訂購的朋友們,歡迎在Facebook粉絲頁上留言訂購!

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