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玩美藝術


撰寫:ㄚ泥老師


藝術是一種美的表現,美是一門藝術,在藝術教育裡,傳達的是藝術的思考模式及美的生活觀念,經由藝術活動的引導,孩子猶如在藝術教育中遊玩美一般,說來繞舌,但卻是藝術教育中很重要的觀念之一。在 玩美藝術裡,主要是探討美的藝術教育工作,在藝術學習的領域裡,小朋友的每一舉一動或是一言一行,在在的都受到藝術教育觀念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往往在孩子下筆之前,小腦袋瓜裡已經快速的拼湊組合出一塊圖像,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是有意識的,教育專家Piaget曾提出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層會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在年齡漸增的情況下,孩子的思維會因此而更加的稠密與複雜,美國教育言論家Murphy (2003) 提出「孩子是視覺的學習者」,直意的說明出小朋友在童年時期的視覺學習主導了部份的學習因素,所以在孩子”玩”藝術的同時,他們也在同一時間表現出他們對圖像的表達,如下雨天,3歲的孩子可能會用點狀的方式表現,5歲的孩子可能會用短線條的方式來表示,不同的年齡所看的圖像會有不同的平面彩繪方式。另外,常常有人問ㄚ泥老師,捏黏土可以讓小朋友學到什麼?對於這樣的問題,在孩子的捏製學習中或許不是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因為捏製黏土的過程中,小朋友會因為捏、揉、壓、拍、搓等的動作去運用到許多複雜的小肌肉動作,每一根手指頭之間的捏製動作,其實就是刺激大腦學習中樞的練習,就像是繪圖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孩子在繪畫創作時,手部的運轉姿勢接連牽動影響到了腦部的思考,進而產生了觀念與概念的發展,孩子間接與直接的學習到何謂是點線面的由來,不過這就與所運用的媒材有很大的關係了,就如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所說的一樣「從做中學」,有實際的行動才能鞏固的了既起的觀念意識。


至於在媒材上,不同的媒材可以為孩子帶來不同的刺激,由於科技的進步,藝術教育學習的工具媒材也愈來愈多樣化,如粘土,壓克力顏料以及粉蠟筆的研發,樣樣都有著其特殊的功能,可以幫助小朋友在不同學習的效果下吸收經驗知識。另外,現代的小朋友住在水泥叢林裡面,少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的元素刺激,對於手部的運用可能僅止在玩電動玩具上,今天請他玩一場Wii的遊戲可能可以輕鬆玩到高分上榜,但若是請這位小朋友將一塊簡單的原始材料-黏土壓扁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足以得知,孩子在媒材創作上需要有一定的練習,方可促使孩子獲得足夠的大小肌肉刺激。再者,值得提出的是,有難度的媒材並不一定會影響孩子的信心,不過使用不當也很難幫助孩子獲得有價值性的經驗學習,所以在適當的課程裡選擇適合的教學媒材才能使教學更加的事半功倍。

目前台灣的藝術教育僅可被稱為是美術教育而已,雖然有部分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嚐試改變,希望改善掉台灣舊有的美術教育觀念,不過往往易流於形式化與俗麗,如何將藝術教育提升為品質、內涵與教育意義三兼顧的工作,相信這是家長與藝術教育工作老師們的相兼任務,觀念與共才能促進教育進步,所以現代的藝術教育觀念是在於出美的藝術而不是只有美術的藝術,學習藝術不是在於學習一項技術,而是在培養一個正向的人生態度,相信這樣的美學藝術教育觀念,將會是藝術教育裡的下一個新趨勢,也是在世界教育理念中一項新的進行式。

沒有留言: